51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51看书网 > 海上马车夫 > 第三卷 怒海争锋 第255章 挖文官集团的墙角

第三卷 怒海争锋 第255章 挖文官集团的墙角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冯邵延说道:“如果只收会六艺的人才固然可以发展壮大辽东都督府,但是却跟大明正统文官集团形成了隔膜,将来大人入主中原时的阻力将是空前的!”

邸浩楠心中自然明白,苦读了十年甚至几十年的八股文,到头来邸浩楠只要熟练六艺的人,那无疑等于得罪了大明几百万学子,这一人一口唾沫星子,足够淹死人的了。若是不忿而走上跟邓浩楠对立的位置,成为敌人就更棘手了。

那浩楠点点头,道:“这个道理我自然懂得,只是吸收一群不懂民生却糟蹋老百姓的文人,这心里堵得慌!”

“大人体恤百姓疾苦,属下着实敬佩万分!”冯邵延对于邓浩楠的立场还是很清楚的,因此他也愿意使出一百二十分的力气辅佐邓浩楠。

“大人可知慢火煮蛤蟆的道理吗?”

“当然了!”那浩楠笑道:“如果将蛤蟆直接扔进沸水里,它非得蹦出来不可!”

冯邵延笑道:“大人眼下需要的是办实事的文官,但却不能着急。就跟煮蛤蟆一样,凡事都有轻重缓急,先紧着重要的事情办,等大局已定时,再回来收拾琐屑小事!”

“此话何解?”

冯邵延说道:“大人眼下的第一要务是让大明的文人士伸们认可您,您招纳他们只是为了问鼎神器,就当先养着他们好了。等到神器到手,天下大定之后,就像太祖炮打庆功楼一样回头再收拾他们。更何况,一群文人而已,手无缚鸡之力,您想怎么着就怎么着。”

那浩楠点点头,忽然间茅塞顿开,现如今的他仅仅只需要拉拢文官集团而已,只要他们不给自己使绊子就行,没有必要斤斤计较。

正所谓事有轻重缓急,得先紧着重要的办。

相通了其中关节,邓浩楠心情好多了,问道:“那依你之见,该如何去拉拢文官集团?”

冯邵延说道:“大明上至中央,下至地方,到处都是结党的文官。一个东林党不过是最大的出头鸟而已,还有很多党派都是低调运作。大人单独去拉拢哪个党派都不好,会引起其他党派的猜忌。”

那浩楠想想也是,大明的党争那是出了名的。一个东林党跟阉党之间的斗争几乎毁了大明,但是最大的东林党到下后,其他的小党派没有了东林党的压制,变得慌乱,给崇祯造成了极大的麻烦。崇祯没有办法,只好再次使用天启皇帝的招数,用阉党对付其他党派,可惜扶植起来的阉党根本没有魏忠贤的魄力,弹压不住其他党派,结果反被其所累,加速大明的亡国。

“那你的意思是?”

邸浩楠对于这方面的事情根本不清楚,更是两眼摸黑,无从下手,身边也没有什么精通这方面的谋士,只好询问半吊子的冯邵延了。

直到这时,邓浩楠才第一次感觉到人才的匿乏。当然,邓浩楠只是欠缺文官人才。至于武官人才,军校的建立,使得武官一抓一大把,完全没有担心的必要。

“明年开春就是戌辰年,正是三年一次的会试时间,紧接着就是殿试,正式草草学子们苦尽甘来的一年。”

邸浩楠楞了一下,问道:“你是说科举?”

冯邵延点点头,跟邸浩楠大致解释了一下。邓浩楠结合他的认识,基本上听得懂。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在乡试的第二年,也就是在丑、辰、未、戌年于京师举行。参加会试的必须是乡试中式的举人。会试也分三场,分别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考试的内容和程序基本上和乡试一样。因为会试是比乡试更高一级的考试,明从对它更加重以。同考官的人数比乡试增加了络岑主考、同考一级提调、监试等官,都由级别较高的官员担任。举人入场时的搜检,在明初较宽。朱元璋曾说:“此已歌鹿鸣而来者,奈何以盗贼待之?”所以,搜检之法时行时不行。到了嘉靖末年,举人挟带的情况日益严重。贴年,嘉靖“使命添设御史二员,专司搜检,其犯者,先荷校戴枷于礼部前一月,仍送法司定罪,遂为厉禁”对此,沈德符颇有感慨。他说:“四十年来,会试虽有严有宽,而解衣脱帽,一搜再搜,无复国初待士体矣。”

会试的录取人数,明初没有定额。最少的一次,只有三十二人,最多达到过四百七十二人。名额说的增减,“皆临期奏请定夺”成化是一年旧乃以后,一般取三百名,有因题请及恩诏而另增五十名或一百名的,属于特殊情况,并非“恒制”

明代初年,礼闱取士,部分南北。洪武三十年 弛,学士刘三吾、纪善、白信蹈任会试主考,录取了宋综等五十二人,全部是南方人。发榜之后,北方考生不服,说考官是南方人,如此取士是偏袒同乡。朱元璋知道后,非常生气,派侍讲张信等十二人复查。又有人说张信使在刘三吾的指使下有意将水平不高的卷子送给皇帝审阅,朱元樟听了更加生气,将白信蹈、张信处死,刘三吾年老免死,充军边疆。朱元璋亲自阅卷,录取了任伯安等六十亿人,全部是北方人。当时人称之为“南北榜”或“春秋榜”但是,事过之后,并没有对被录取者的籍贯作出什么规定。直到洪熙年间,伤,仁宗朱高炽才命杨士奇定南北录取名额,男人占十分之六,北人占十分之四。宣德旧给一

伤、正统,妈,呐年间,又分为南、北、中卷,在一百个名额中,南卷取五十五名,北卷取三十五名,中卷取十名。景泰虽然比例有一些变化,但“分地而取”的原则却没有改变。

殿试,是明代科举的最高一级考试,因考场在奉天殿或文华殿而得名,凡是会试中式的人都可以参加。殿试是“天子亲策于廷”所以又称廷试。殿试的时间,按科举成式的规定是三月初一,从成化八年四2起,改为三月十五日。

殿试的内容很简单,仅试时务策一道。试题一般由内阁预拟,并在考试前一天呈请皇帝圈定。殿试以一日为限,日落前必须交卷。完卷后,受卷官以试卷送弥封安,弥封毕送掌卷官,掌卷官立即转送到东阁。由读卷官进行评阅。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皇帝就是主考官,所以评阅试卷的人只能称为读卷官。读卷官从进士出身的高级朝官中选拔。按照明初的规定:“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在一天当中,人数不多的几个读卷官要评定几百份试卷。读卷官的任务,只要是在试卷中挑出三份卷子,以便确定一甲三名的人选。其他分等定名次是无关紧要的。

明代殿试的名次分为一三甲。一甲三人,称状元”榜眼” 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

当时士大夫又通称乡试第一名为 解元,会试第一名为,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

有明一代,连中三元的只有洪武年间的许观后复姓黄和正统年间的商轻二人而已。

发榜后,皇帝赐诸进士宴于礼部,称“恩荣宴”

接着,这些进士们就分别被投予官职了。

当然了,明朝科举,分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进行。

至于乡试,邸浩楠也只懂得秀才之类的。因为他就喜欢秀才遇到兵的那种感觉。

不过,乡试别看是最初级的,但是也是最毒害人的。将一个个的文人变成了书呆子,这当然是乡试的功劳了。

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又称乡闱,每三年一次,于子、卯、午、百年举行。乡试的地点,在南、北京府和各布政司驻地。主持乡试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调一人,此外还有负责受卷、弥封、誊录、对读、巡绰监门、搜检怀挟的官员。

考试分为三成:第一场,试《四书》义三道,经义四道。第二场,试论一道,判语五条,诏、诰、表内科一道。第三场,试经史策五道。三场考试,分别在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进行。考生入场,要经过严格的搜查,不许挟带。入场后,每一名凯胜由一名号军监视,防止作弊。黄昏时交卷,如果没有作完,给蜡烛三枝,蜡尽还没有完卷,就要被扶出考场了。考生交卷后,经过弥封、誊录、对读等程序,然后送主考、同考批阅。批阅的时间,名义上是十天,但是,真正再在批阅上的时间不过三四天而已。因为试卷很多,不能遍阅,试管往往“止阅前场,又止阅书义”如果第一场所写的三篇《四书》义得到试官的赏识,就可以中式,成为举人了。

乡试的录取名额,是由朝廷决定的。洪武十七年凹,诏“不拘额数,从实充贡”洪熙元年 咕规定了名额,各考区从十名到五十名不等。后来逐渐增加,明朝后期,南北直隶增至一百三十余名,各布政使司的名额也大大增加了。

冯邵延说道:“今年的秋闱过后,中的学生基本上都等着参加明年春会试,因此很多学子都没有直接回家,这些学子中,大部分都不是富裕人家的子弟,大人应该抓住这个机会!”

邸浩楠看着冯邵延,突然道:“你是说让我资助他们?”,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 肌 ,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